六月的呼和浩特,陽光如同被揉碎的金箔,均勻地灑在廣袤的土地上。當?shù)谝豢|晨光掠過廣闊山脈,賽罕區(qū)的城市綠化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。鄂爾多斯東街的街角,挖掘機的長臂揚起又落下,鏟斗里的泥土散發(fā)著清新的草木氣息;大黑河岸邊,園林綠化工人正彎腰調整花苗的間距,露珠順著指尖滴落在新翻的土層中,折射出七彩光暈。賽罕區(qū)正以“增綠、添彩、惠民”為畫筆,在草原都市里勾勒出一幅橫跨生態(tài)、生活、生產(chǎn)的“三綠”新畫卷。
市民趙女士帶著女兒穿過港灣游園,看著女兒伸手觸碰枝頭搖曳的花朵,她很難想象,這片充滿歡聲笑語的綠地,一年前還是閑置空地。“現(xiàn)在每天帶孩子來這里曬太陽,聞著花香,聽著鳥鳴,感覺生活都慢了下來。”趙女士的感慨,正是賽罕區(qū)“綠色變革”的生動注腳——這里的綠化不再是簡單的種樹栽花,而是一場重塑城市空間、激活生活場景的生態(tài)變革。
口袋公園:如綠色毛細血管滲入城市肌理
在鄂爾多斯東街與展覽館東路交會處,8274平方米的港灣游園已經(jīng)完成精彩的“變形”。曾經(jīng)的閑置土地上,鋪設了嶄新的防腐木棧道。采用“綠帶抽稀+疏林造景”手法,通過高低錯落的植物組團,打造“三季有花、四季有景”的街角花園。
沿著丁香路向北,25578平方米的丁香游園即將揭開面紗。362株暴馬丁香在道路中分帶整齊排列,猶如等待檢閱的儀仗隊。園林綠化工人張大姐正在給一株紅丁香澆水,袖口沾滿泥土,她說:“這種紅丁香是引進的新品種,開花時就像一串串紅瑪瑙,可漂亮了。”
最令人期待的是“丁香隧道”的設計——路側綠化帶里,紫丁香、白丁香、紅丁香、暴馬丁香、羽葉丁香5個品種依次分布,高低錯落的花枝將在夏季形成天然拱廊。“等花期到了,經(jīng)過這里,滿鼻的香,花瓣輕輕落在肩頭,就像走進了童話里的香氛世界。”賽罕區(qū)園林建設服務中心工程師巴特爾蹲在透水園路施工現(xiàn)場,隨手撿起一片丁香嫩葉說道。
港灣游園的建設進入尾聲,周邊居民已迫不及待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這份“綠色禮物”的喜愛。清晨6點,退休的王大爺在園中散步,他說:“等游園正式開放,我就可以和老伙計們在這里打太極拳。這里滿眼翠綠、空氣清新,最是愜意。”
這樣的場景,正在賽罕區(qū)眾多口袋公園與街角微綠地上演。這些“城市綠洲”如同綠色毛細血管,滲透進城市肌理,讓居民實現(xiàn)了“步行5分鐘見綠,10分鐘入園”的生活愿景。
大黑河:從綠化工程到生態(tài)IP的跨越
呼和浩特南郊,大黑河宛如一條綠色緞帶蜿蜒鋪展。如今,大黑河沿線正在實現(xiàn)從綠化工程到生態(tài)IP的跨越。在大黑河軍事文化樂園施工現(xiàn)場,514株垂柳已形成綠色屏障,平整后的7.5萬平方米土地上,小草嫩芽正破土而出。
一河之隔的“花海之約”景區(qū),早已按捺不住綻放的渴望。1.4萬平方米的馬鞭草花田如紫色地毯鋪滿緩坡,花苗不斷拔高,頂部的花苞正蓄勢待發(fā)。園林綠化工人李師傅蹲在花田里仔細拔除雜草,他擦了一把額頭的汗水說:“馬鞭草喜歡陽光,我們特意選了這個向陽坡。等花開了,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紫色的海,和對岸的大黑河軍事文化樂園形成剛柔并濟的景觀。”
背景林里,746株山桃與95株云杉組成的“綠色幕布”蔚然成林。山桃的粉色花朵與云杉的深綠針葉相互映襯,宛如大自然的調色盤。
田園景觀帶的打造同樣如火如荼。280畝景觀農(nóng)作物種植區(qū),旋耕機駛過,褐色的泥土翻滾著,散發(fā)出陣陣土腥味。“我們將陸續(xù)種植低稈紅高粱、油葵花等作物。”施工人員指著規(guī)劃圖說,“到了秋天,紅的高粱、黃的葵花、紫的藜麥,會形成一片五彩斑斕的景觀帶。”
38畝的八拜湖已完成地形整理,湖底鋪設了生態(tài)防滲膜,岸邊將搭配栽種菖蒲、蘆葦?shù)人参铮纬伞昂馍缴珒上嘁恕钡慕家熬爸隆?/p>
在金橋游園,7300平方米的老舊木棧道已被拆除,露出斑駁的水泥地面。施工隊工作人員介紹:“這些棧道腐爛嚴重,存在安全隱患,拆除后,將完成超7000平方米外墻立面改造,為后續(xù)文旅項目騰出空間,讓整個園區(qū)煥發(fā)勃勃生機。”
絲綢之路大道:為城市門戶進行“綠色梳妝”
作為連接大黑河郊野公園的重要通道,絲綢之路大道南延伸段正在進行“綠色梳妝”。
針對道路兩側背景雜亂、機動車亂停等問題,園林部門采用“喬木遮丑+花灌木添彩+地被固土”的立體種植模式。最外層是1067株榆葉梅與897株山桃組成的“花墻”,粉色的花朵如云霞般綻放,將道路與雜亂的背景隔開;中間層是495株國槐與300余株彩葉植物,金葉榆的明黃、紫葉李的紫紅、紅瑞木的艷紅,讓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驚喜;最底層是麥冬、鳶尾等地被植物,如同綠色地毯覆蓋裸露的土地,既固土又美觀。
在關鍵點位,工人們正在安裝擋車樁。這些看似普通的設施,卻蘊含著設計者的巧思:表面噴涂了與周邊植物相呼應的綠色,頂部設計成花朵造型,既規(guī)范了停車秩序,又成為道路的裝飾元素。
當夜幕降臨,絲綢之路大道兩側的景觀燈次第亮起。改造后的路段將與大黑河郊野公園觀光帶無縫銜接,成為展示城市生態(tài)形象的“第一窗口”。
“三綠”指標:數(shù)據(jù)背后的“綠色哲學”
賽罕區(qū)的綠化奇跡,藏在一組組跳動的數(shù)據(jù)里:全區(qū)公(游)園總數(shù)突破180個,相當于每兩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公園;綠道總長度達140公里,串聯(lián)起城市的各個角落;綠化覆蓋率達 45.6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.2平方米,“三綠”指標持續(xù)領跑省會城市。這些數(shù)字的背后,是“綠化為民”的核心理念。
“我們不是為了種樹而種樹,而是讓每一片綠地都能服務生活、激活產(chǎn)業(yè)。”賽罕區(qū)園林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郭萬勝的話道出賽罕區(qū)綠化的深層邏輯。在大黑河郊野公園,每逢周末就有上千名游客前來露營、騎行,帶動了周邊農(nóng)家樂的生意;小黑河水岸公園舉辦的“草地音樂節(jié)”,吸引了數(shù)萬人參與,成為城市的文化新名片;口袋公園周邊商鋪的租金平均上漲了20%……綠色經(jīng)濟效應正在顯現(xiàn)。(記者 李娟)
原標題:從種樹栽花到重塑城市活力 賽罕區(qū)以綠為筆勾勒草原都市新畫卷
版權聲明:內蒙古經(jīng)濟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471-3285917???蒙ICP備2021003034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內蒙古經(jīng)濟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