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人,對清水河的印象各有理解。窯洞、黃河、長城、老榆樹……對這些要素可謂是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”。今天,說的是一種粥,這種粥當?shù)厝朔Q作酸粥。喝過清水河酸粥的人看到這里,定會垂涎欲滴,此粥讓人魂牽夢繞,因為酸爽也是一種可口。
對清水河酸粥給予如此高的評價,可見其不只是徒有虛名,如果深入地去了解、品味清水河酸粥,或許你就會體會到酸粥柔情中的那股筋道。
在清水河人的記憶中,酸粥就是他們的家常便飯,總感覺三天不吃酸粥,就好像渾身沒有勁兒。過去的人們生活條件差,飯菜粗劣難以下咽,智慧的清水河人發(fā)現(xiàn),酸粥可以強烈刺激味蕾,可以將食物“哄”入肚中。因此,清水河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酸粥這一道蘸料。如今,酸粥從蘸料中逐漸演變成一種美食。在呼和浩特的一些飯店每到夏天也開始經(jīng)營糜米酸粥,引得不少食客趨之若鶩。
《內蒙古民俗》中記載,所謂酸粥就是以糜米之汁盛于罐中,待其發(fā)酵變酸后,放入糜米,炊時撈置鍋里,燜至半熟取汁不盡則成稠粥,取汁盡則為干飯(俗稱撈飯)。此飯米粒晶亮醇香,筋軟滑溜,酸香順口,使人口內生津,具有調味、消暑、開胃和瀉火作用;所剩酸米湯加糖,也是上等清涼飲料。
清水河人吃酸粥與自然環(huán)境分不開,清水河縣是梁峁地,主要產(chǎn)糜子,糜米也就成了過去清水河人的主要食糧。傳統(tǒng)的酸粥是用純糜米做的,有時也放點土豆,叫土豆酸粥,清香可口。在夏天,村里的人們一般是吃酸飯和酸粥。水放的多些,做一頓酸飯,或熬一鍋酸粥晾涼,吃后又止渴又止餓,還解暑。俗話說:“酸粥吃兩碗,消食不用保和丸”。
現(xiàn)在人們把酸粥也進行了改良,有得人不用糜米,改用軟黃米和糯米了。用軟黃米和糯米做的酸粥酸滋滋里含有甜味,軟溜溜里透著筋道,有種涼糕的味道。但是它和涼糕還是有區(qū)別的,涼糕里有紅棗等食材,酸粥里沒有。
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味道,酸粥便是清水河縣的味道,酸粥里有清水河人的純樸與憨厚,有種博大而深厚的境界。酸粥給清水河人心里烙上了印記,無論走到哪里,不經(jīng)意間就會有種情愫彌漫開來,吸溜一口,那股酸爽的味道一下就會浸透全身。王豐
版權聲明:內蒙古經(jīng)濟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471-3285917???蒙ICP備2021003034號-1
Copyright © 2016- 內蒙古經(jīng)濟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