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親不過的姑舅常在,香不過的豬肉燴酸菜。”這是河套平原上流傳許久的一句俗語,意思是說最香的豬肉燴酸菜就要給最親的人吃。
河套地區(qū)的豬肉燴酸菜,除放點兒鹽,基本不加任何調料。那白菜的酸,自自然然,在舌尖、在嘴里,不住地打轉,一直沿著嗓子眼往里鉆,吃上地道的河套燴酸菜,不是味蕾大開,那堪稱是一種一生難得的享受。
在河套大地的農村,經過夏天和秋天的收獲,人們帶著豐收的微笑步入冬季。冬季是村里人最快意的時節(jié),因為這個季節(jié)是個農閑的季節(jié)。村里人常說,甚也不用做了就剩下個吃了。當然,入冬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豬,殺豬后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將整個槽頭肉割下來,然后就是燴酸菜,犒勞幫忙殺豬打雜的親朋好友。
河套豬肉燴酸菜的地道在于他們的做法。先將豬肉切片放入鍋內,大火爆炒至油出肉黃,肉邊發(fā)干,不然吃著會膩。放入佐料、土豆塊兒,翻炒幾番,隨即將洗凈切碎后的酸菜放入鍋內,翻炒幾分鐘,再加入適量的水,蓋上鍋蓋燜熟即成。
這樣的河套豬肉燴酸菜營養(yǎng)豐富,多吃而不膩,久吃而不傷身。因為酸菜是低熱量食物,含有多種維生素、多種氨基酸、碳水化合物,具有軟化血管、降血脂、降膽固醇等功效,再和豬肉搭配,互相制約,相輔相成,起到互為補充的作用,所以深受河套人民以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(qū)的大眾喜愛。
河套燴酸菜正像河套農民那樣,樸實無華。河套農民一到冬天農閑時,便會邀三五親朋到家,開一瓶河套二鍋頭,擺半盆燴酸菜,放一籮白饅頭,坐在熱炕頭上,抿一口燒酒,夾一筷子燴菜,吃一塊饃頭,唱著小曲,聊著大天,一會兒手舞足蹈,一會兒開懷大笑。
河套燴酸菜的美味,不是來自調味料和烹飪技巧,而是食材。都說一方水土養(yǎng)育一方人,每一方水土都有屬于那個地方的獨特食材,河套地區(qū)憑借著黃河之水的澆灌,土地肥沃,年年五谷豐登。這是其他地區(qū)豬肉燴酸菜所不可比的。
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普及,適量的肥豬肉又進入人們的視線,脂溶性維生素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種微量元素。補充這種元素最好的食物就是肥豬肉。尤其是河套豬肉燴酸菜里的那種,肥而不膩。
想想這些,仿佛整個燴酸菜的場景被“空運”過來一般,那些燴酸菜的時光也就地復活。王豐